《日本最長的一天》與大和型戰艦的關連

·

·

「世界三大笑話就是,萬里長城,金字塔,大和武藏」

1943年源田實到橫須賀海軍砲術學校講課時對話

雖然我係連軍校受訓嘅機會都冇,不過睇到呢句說話就提醒我一句說話:「有時越大嘅寄望反而會係最失望,」有時就係越理想嘅諗法反而越嚟越得唔到,而喺戰場上唔係所有戰術或者武器都適合,否則就被嗰樣嘢所累而敗北。 佔咗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嗰十幾年嘅第二次世界大戰上,大日本帝國軍方就為咗鼓起事氣就興建咗兩座大和型戰艦,以為就可以將盟軍嘅海軍擊敗,點知就唔單喺戰場上冇乜用,唔單止俾一啲人睇件嘢唔順眼之外,最後仲成為一啲唔敢承認國家戰敗而去試圖搞兵變去逼日皇昭和(裕仁)繼續戰鬥,引誘美軍攻入本土作最後一戰嘅理由。 咁今日我就想講點解呢組戰艦會成為一個笑柄嘅最後反抗有乜嘢關係,並且我想講吓點解當時日本要拖咁耐先至正式宣告政敗,同埋點解嗰次兵變注定係失敗收場。

首先要理解嘅係點解製造戰艦嘅時機早已過時,其實要數起上嚟就要講番由工業革命之後嘅軍備競賽,當武器唔再以火繩啟重之後,戰艦嘅火炮都陸續有改進,但自從飛機嘅發明之後,以重型戰艦為骨槓嘅海軍受到新型戰鬥功具所挑戰,再加上潛艇嘅發展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廣泛使用,大戰艦隨時成為被擊沉嘅目標。 到咗1930年代末,第二代戰機改良咗一次戰爭所用嘅零件同埋外型,納粹德軍就用足晒空軍實力攻佔歐洲大陸,甚至連英國都俾德軍空襲受到嚴重破壞,連日本空軍都以空軍做主力閃電突襲亞洲絕大部份,但係日軍高層亦都雄霸海上軍力,於是指導製造一系列嘅巨大戰艦,為咗以單艦嘅戰鬥力彌補美國海軍喺數量上嘅優勢。 表面上呢個似乎係一個好提議,實際上呢個策略係過咗時,當空軍成為戰爭嘅主力,海上軍艦就變咗以支援為主,並且退居為二三綫,而日軍偷襲珍珠港其實係成功咗一半,點解呢?因為美國嘅航空母艦羣就停帕喺歐胡島嘅東岸船塢,日軍竟然完全冇留意佢哋,其後美國海軍大反擊就係以嗰隻航空母艦為首,儘管日本海軍幾努力都好,最終都係兵敗如山。 至於大和艦系列嘅建造雖然喺1930年末期,但係遇上物料嚴重不足,兼且之前都講咗該國喺短短三年時間屢戰屢敗,令到建艦計劃臨時改為建造多啲航空母艦,彌補自中途島戰役之後嘅短缺問題,但最終大和、武藏兩座戰艦同埋被改建為航空海艦嘅信濃號都難逃被炸沉嘅一劫。

講完背景之後就要講吓大和艦系列嘅遭遇同埋開場嘅嗰句嘅意思,由於設計呢幾隻艦嘅資料又咁秘密,連好多海軍高層都唔能夠過問(不過點保密都避唔過鄰近居民嘅注意);就算係咁,「大和」號(やまと)(1940年8月)同埋「武藏」號(むさし)(1940年11月)下水並投身戰爭中,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服役嘅戰艦,「大和」好想同盟軍新型戰艦決一高下,但經過珍珠港同埋來亞戰役後,以大艦巨砲主義為主綫正式開始末落,而「大和」號參與首場戰役角式係咪嘢呢?係做司令艦呀!你可試想吓當時艦內嘅海軍及海員一聽到有份打仗喎,估吓有乜嘢反應呢?大材小用兼大白象工程。 如果你以為咁離譜嘅批評只會留喺艦內嘅話就大錯特錯,因為唔止個笑話竟然傳到去曾經策劃多次海上戰役嘅源田實(げんだ みのる),佢仲加咗句更經典嘅兩句 – 開文章嘅一句為其一,其二仲精彩:「秦始皇建造萬里長城成為千古笑柄,我們現在建造大和不也一樣嗎?」雖然戰後日本對呢隻船有好多幻想,但係起咗隻戰艦又唔肯俾佢上陣,唔係咁搵笨哇?不過第二次戰役時就有佢哋份,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中就上陣就隨即受到嚴重轟炸,好彩仲有得搶修,但係嗰次維修之後就再派出去執行任務,但接住落嚟嘅就係一隻又一隻艦隻被盟軍擊沉咗。

首先被擊沉嘅就係「武藏」號,事源喺1944年10月份包括該戰艦在內嘅第2艦隊由栗田健男海軍中將率領從婆羅洲北部嘅斯里巴加灣出發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企圖攻擊位於雷伊泰灣嘅盟軍登陸艦隊。1944年10月24日進入菲律賓錫布延海,10時30分遭到美軍航空母艦飛機攻擊。「武藏」號成為美軍飛機主要攻擊嘅目標之一。 呢場轟炸由開始到結束長達9個小時咁長,經歷三輪破壞性空襲:第一輪就被一支魚雷命中時承受爆炸產生嘅震動造成主炮方位盤卡死咗,跟住落嚟嘅第二輪轟炸中再俾三枚魚雷擊中咗,最終令到「武藏」受到嚴重破壞而偏離大隊,最後一輪仲慘烈,17顆航空炸戰同埋19枚魚雷再次擊中,最終喺19:15分因傾斜角度太多而無法控制並下令棄艦,20分鐘之後(19:35)「武藏」完全沉没並絕跡江湖。 四個禮拜之後,被臨時改建成為航空母艦嘅「信濃」號終於喺1944年11月19日竣工,但竣工後唔夠兩個禮拜,就喺日本瀨戶內海進行海試時,被盟軍嘅射水魚號潛艇發射4枚魚雷擊中,唔夠7個鐘頭就沉沒咗,淨番落嚟嘅就得番「大和」號。 距離FDR離世前兩個禮拜(1945年4月6日),「大和」接獲一道軍事命令,參與「菊水特攻」嘅自殺性攻擊,目的就係唔單止要突破盟軍防綫之外,仲要將戰艦卡喺沖繩島嘅海灘成為打唔爛嘅砲台,打到冇晒之後就加入陸軍部嘅防禦行動。 表面上好似係一個好提議,但事實上美國早已識破咁柒嘅計劃,而且將「大和」號列為頭號目標,於是翌日就派遣好幾組嘅快速艦阻截,經過幾次連續炮轟之後,最終就帶埋日本最後希望都沉沒在大海中。

若果照咁睇嚟,「武藏」、「信濃」同、「大和」同埋大少唔同戰艦嘅沉沒,日本帝國嘅海上優勢喺三年之內完全俾美國嘅工業生產打敗,就算空軍點努力用自殺式「神風戰術」試圖打破美軍優勢,不過一切都徙勞無功,由1945年4月底至8月9日,日本本土受到接二連三嘅B29型戰機空襲,由普通炸彈至燃燒彈不等,包括東京、京都等等嘅都市都無一幸免,但係日本全國完全對最後兩枚原子彈嘅威脅毫無準備。 不過原本嘅目標唔係炸日本,而係如同納粹德國仲死都唔肯投降,唯獨是希特拉就喺「大和」號被炸沉以及羅斯福總統離世冇幾耐之後,同佢嘅新婚妻子一齊自殺,當呢個消息傳出之後,目標就隨即轉移到日本。 從1939-40年開始嘅「曼哈頓計劃」到咗1945年嘅時候已經係如火如荼,並且開始製造一枚試驗品喺新墨西哥州嘅一片沙漠空地進行測試,若果成功咗就可以逼使日本政府投降,但如果失敗咗就有可能進行一場無限期嘅戰爭,後果就會發動反戰情緒,結果當然係成功咗。 當時日本陸軍省都仲以為盟軍會一如以往咁登陸攻陷日本本土,尤其係當時主管陸軍嘅阿南惟幾(Anami Korechika),佢到最後一刻都仲以為陸軍會喺本土戰爭有所作為,甚至喺該年嘅7月底德國正式投降後,阿南嘅決心逼使當時嘅首相鈴木貫太郎(Suzuki Kantarō)對盟軍《波茨坦宣言》暫且避而不提,佢哋冇諗過呢個決定反而惹起殺生之禍,結果就喺同年8月6日同埋9日嘅上午,首先喺廣島市中心同之後嘅長埼投下兩枚原子彈,廣島被炸之後蘇聯隨即向日本宣戰,而原子彈嘅破壞力震撼整個日本內閣,甚至連前首相東條英機都感到難以置信。

呢個時候就要講解點解大和型戰艦嘅沉沒導致「日本最長的一天」嘅關連,現由其實好簡單:日本內閣對當年山本五十六(Yamamoto Isoroku)嘅評估美國實力好不滿,佢哋以為日本海軍會係所向無敵,呢種驕氣其實係好容易輕敵,自中途島戰役開始至沖繩島戰役,偷襲珍珠港嘅驕傲感就一直向下滑,而沖繩島之後就直頭係石沉大海,但係陸軍部嘅傲氣仲係咁強,所以佢哋聽聞核爆嘅消息傳到阿南時,嗰種驕傲心就導致一啲誓死都唔肯投降嘅叛變份子挑起事端,就算係昭和天皇親自宣布日本投降後都絕不接受,甚至乎想以武抗(之前文章中提及過嘅「下尅上」)去逼裕仁宣布繼續戰爭落去,至此以畑中健二(Hatanaka Kenji)為首嘅叛變集團啟動咗「宮城計劃」。 點解呢個計劃由一開始就注定失敗? 因為由始至終整個計劃關乎於日本陸軍部過往嗰種狂妄大感突然之間被擊敗,而佢哋無法適應嗰種失敗感,再加上喺計劃中失敗咗乞求森赳(Mori Takeshi)加入行列後兼且被畑中所殺害,冇咗森嘅參與就等於唔夠人叛變,兼且畑中等人搵唔到嗰兩隻帶有日皇嘅黑膠碟,最後唔單止又阻止唔到全國廣播、連、叛變計劃被識破,涉及嘅軍人最終以切腹自殺收場或者被帶走,就連默許行動嘅阿南都遇上同一命運,太平洋戰爭就係咁戲劇性結束咗。 若果畑中健二唔係咁狂妄沖昏頭腦嘅話,佢就唔會攞住支鎗向森赳「下尅上」,反而會等到時機成熟先至開始,不過以佢嗰兩三日嘅情緒嚟睇,喺畑中嘅心理狀態已經孤注一擲走上不歸之路,並最後帶罪賠上性命。 古人有句名言:「河水不犯井水。」而大日本帝國策劃偷襲珍珠港嘅第一刻就注定日軍嘅失敗,而且仲導致軍方高層嘅分裂,最終引致一啲將領試圖搞兵變,所以呢種連鎖反應就會遲早出事,信不信由你啦。



WordPress.com.

Resize text-+=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