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跟Winston, Agnes 和 Linda 從營地回家途中略有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康熙
傳位的爭議。 根據一些野史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故有「傳位十
四皇子」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 但是﹐根據當時的規定﹐遺詔是由滿、漢、蒙
三種語言並列寫成, 就算給他們一個時辰如傳說一樣把「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
「傳位于四皇子」﹐ 儘管那麼聰明也沒有可能把由滿、漢、蒙三種語言都改掉, 並
且曾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乃是這樣寫的﹕『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
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所以篡改遺詔的傳說根本就沒可能。 那為何我把這個議題
拿出來講呢? 那就是莫過於我剛剛在電視機看完一套關於清朝的電視劇 《宮》加上
我記憶中和我有收藏對清朝有關的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所以對於此個標題略
有研究。
以下文章從北京故宮博物館網址提供:
撰稿人:許靜
![]()
雍正即位與“太后下嫁”、“順治出家”構成了清初三大疑案,關於雍正取得皇位是否合法一直眾説紛紜。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12日),康熙皇帝因病于暢春園去世,享年69歲。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是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談到了當日即位的情形: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中召胤禛于暢春園齋所。在胤禛之前,康熙帝將允祉、允祐、 允禩、允禟、允ꍳ、 允裪、允祥、隆科多召于榻前,傳諭“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待胤禛到達時,康熙皇帝與胤禛訴説病情。到戌時(19— 21時)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向胤禛轉述康熙遺詔。胤禛著手辦理康熙的葬禮。當日夜裏,將康熙帝遺體由暢春園運回乾清宮;十六日,頒布遺詔;二十日,胤禛 御太和殿登極,頒布即位詔書,自明年開始改年號為“雍正”。
與雍正自稱的承父命即位對立的説法便是篡位説。
篡位之説即傳位允禵 説。雍正在位時就有人傳言:康熙帝原本“傳位十四阿哥”,雍正將“十”字改成了“于”字,於是乎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但是,了解了清代有關皇子的稱謂 制度,便可以將這一説法否定。清代書寫皇子稱謂,一定要冠以“皇”字,即“皇某子”、“皇某某子”,四阿哥胤禛為“皇四子”,而十四阿哥允禵則書寫為“皇 十四子”,於是,將“十”改為“于”一説不攻自破。況且,“于”是現代的簡體字,在清代並不通用, 當時應使用“於”,所以,此説更是無稽之談。
還有另外一種説法:雍正原名不叫“胤禛”,而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禎”。康熙遺詔為“皇位傳十四子胤禎”,雍正認為“禎”很容易直接改為“禛”(舊時 “禎”寫作“禎”),於是在詔書中將其修改,而自己的名字也就隨之變成了“胤禛”。允禵的確曾用名“胤禎”,雍正即位後則一直用名“允禵”。“允”字是由 雍正帝兄弟所用名字中的“胤”字所改,即清代皇帝的兄弟名字要避皇帝諱,把共用的某個字改成音近的字,而與皇帝名字同音的字也要避諱則是歷代均有的做法, “胤禎”與“胤禛”後一個字同音,所以,要把“胤禎”的“禎”字也改掉,於是,改成了帶“示”部的“禵”字,“胤禎”就成了“允禵”。並且,康熙年間歷次 所修《玉牒》中雍正的名字都為“胤禛”,各類官書也只記載此名,並無他名。這説明雍正從未改過名字,更不用説是盜用他名。如若按照上面所述的有關皇子的稱 謂制度,那雍正只能將詔書改為“皇位傳皇于四子胤禛”,文字更加不通,所以此説也是難以成立。
第三種説法:康熙皇帝病中傳旨命允禵回京,但被隆科多隱瞞。康熙帝駕崩時允禵未到,隆科多則傳旨由胤禛繼承皇帝位。按照當時諭旨下達的程式,康熙帝諭旨理應由內閣承辦撰寫,由兵部所管轄的驛站發送。隆科多非內閣大學士,亦非兵部主管,因此很難對此隱瞞。
還有一個史實,就是清代詔書為滿漢文合璧,滿文是拼音文字,根本無法對其增減橫豎筆畫來篡改文字。
胤禛承父命即位有一定的證據,但也有種種疑點:
先説康熙遺詔。遺詔所署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應寫于康熙病逝當天。但是胤禛十六日才宣讀,且只宣讀了滿文本。看來,直至十六日,漢文遺 詔尚未完成。由此可知,這份遺詔出自胤禛之手。不過,因為幾乎所有的遺詔都是在先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撰寫,用的均為先帝的口吻,這似乎也不能説明胤禛就是 篡位。
康熙病重之際,胤禛多次被召至暢春園。當時胤禛正代康熙帝行南郊冬至祭天大禮,擔負如此重任,沒有父皇的召見,他斷不能離開。由此可 知,康熙帝召他多次至榻前,必定有特殊的使命。但是,仍有疑點: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于病中召見胤禛,並未提及傳位一事,僅僅是訴説病情。為何不當面宣 佈,反而要隆科多傳達?能把傳位胤禛告訴諸多皇子及隆科多,為何不能直接告訴胤禛?
總的來説,康熙傳位胤禛這一説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只能依靠現有的史料分析並推斷。而清史學界對此問題也是看法不一。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